突然暴涨,人民币空头哭都来不及。 周五(8月24日)晚间,人民币突然快速走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涨超900点,升破6.80整数关口。在岸人民币兑美元较日内低位大幅反弹,刷新日内新高至6.81上方。 截至周五收盘,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北京时间23:30收报6.8050,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涨750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纽约尾盘涨882点,涨幅为1.28%,报6.8055。 央行做了一个动作 此次上涨,与央行一个动作息息相关。 在1月份暂停逆周期因子后,时隔7个月,逆周期因子再度重启。 央行直属机构中国外汇交易中8月2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重启“逆周期因子”。 公告指出:
公告全文如图所示。 逆周期因子重启消息公布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急速飙升。 逆周期因子是个什么鬼? 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逆周期因子? 究竟什么是逆周期因子?根据央行此前说明,报价行“在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 券商中国援引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简单来说,逆周期因子就是先通过数学处理提取出前一日人民币收盘汇率变动中的市场供求因素,然后对这一成分进行打折过滤。 对于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按央行其此前所说,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基本面,可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实际上,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也是创造了一种干预外市场的新方式。钟正生称,随着逆周期因子作用于中间价公式中的“市场供求因素”,央行干预外汇市场也进入了新阶段。在逆周期因子引入之前,市场供求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力量无外乎有两个出口:
为什么现在重启? 券商中国援引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观点称,9月份前后是人民币贬值压力最大的月份,此时重启逆周期调节因子恰逢其时。 此外,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会议正在召开,鲍威尔预计将继续鹰派立场。新兴市场波动性料将持续,将拖累同为风险和新兴货币的人民币。 王有鑫称: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时启动逆周期因子的三个作用:对冲外汇市场中的顺周期行为;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降低利率与汇率稳定之间的冲突。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形成机制五次大变 平安证券此前指出,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形成机制经历了五次重大变化。
市场已有预期 过去3个月人民币较大幅度下跌期间,银行在外汇市场的购汇对冲行为,某种程度放大了顺周期行为与羊群效应。 在8月初, 央行召集14家人民币中间价报价银行举行会谈的内容是,要求与会银行应和 央行一起出力防范羊群效应和顺周期行为。而多家与会银行直接建议央行 应适时启用逆周期因子等措施加强对汇率中间价的指导,并加强对境外市场监控,必要时可运用一些工具。 8月3日,央行宣布,自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此举旨在抑制彼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打击跨境外汇套利。 但人民币在短暂回升后再度陷入跌势,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刷新一年半新高至6.9580,逼近7心理关口,这令外汇市场猜测 央行 重启逆周期因子正“箭在弦上”。 在8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再度提及逆周期调节。他表示,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央行也坚持了底线思维,在必要的时候也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对外汇供求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人民币汇率或在6.8附近双向波动 尽管美联储年内还将加息,人民币或仍将面临贬值压力,但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 中信明明认为,美元上升动力有限:
归根结底,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仍然是基本面。 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此前刊文强调:
摩根资产管理市场策略师朱超平表示,预计近期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在6.8附近双向波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美元指数今年的强势局面是暂时性的。未来2-3年,美元将会持续贬值,相应的,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会有所减轻。 美元指数日内跌0.5% 美元指数日内一度跌0.5%,逼近95关口,最终纽约尾盘跌0.48%,报95.1737,本周跌0.99%。 24日上午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710,较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8367大幅下调343点,降幅创8月3日来最大。 |
最新评论